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存在着大量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对此类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治疗,治疗标准如何确定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尿酸血症的危害
高尿酸血症不仅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还可累及人体的多个系统,如沉积于肾脏,引起痛风性肾病、尿酸结石;刺激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情进展;损伤胰腺β细胞,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同时,高尿酸血症还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如20世纪90年代后的多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证实,高血尿酸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5μmol/l,高血压发病相对危险增加25%。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血尿酸升高可导致冠心病发生风险增高9%,冠心病死亡风险上升16%。
二、高尿酸血症的分层治疗理念
2002年日本痛风核酸代谢协会在全球首次提出,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主要指无痛风发作)的患者,应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并存的心血管疾病给予分层治疗(如下图所示)。这一理念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同。
三、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治疗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首先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健康饮食、限制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但人体的尿酸80%在体内生成,仅有20%来源于饮食,因此,严格的饮食控制最多也只能将血尿酸降低70~90μmol/L,药物干预治疗必不可少。
(一)药物起始治疗及治疗目标
如上图所示,当血尿酸≥9mg/dl时,所有患者均必须开始药物治疗。对于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心血管疾病或代谢性疾病者,若血尿酸≥8mg/dl,同样需要立即给予降尿酸的药物治疗。6mg/dl和7mg/dl分别是女性和男性血尿酸的正常临界值;当男性血尿酸≥7mg/dl、女性血尿酸≥6mg/dl,此时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除非存在合并症,否则暂时不考虑药物治疗。6mg/dl同时也是降尿酸的一个治疗基本目标,5mg/dl是治疗的最终目标,当达到此水平时,可使沉积于器官中的尿酸盐结晶发生溶解。
需要强调的是,降尿酸治疗是终身的,间歇治疗或停止治疗都会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因此,应使血尿酸维持在达标的稳定状态。尤其是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或肾脏疾病的患者,应从8mg/dl开始药物治疗,并长期维持在6mg/dl以下。
(二)临床用药
1.苯溴马隆
可促进尿酸排泄,起效时间快,且疗效肯定,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尿酸性结石的患者禁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
2.别嘌呤醇
属于黄嘌呤氧化醇抑制剂,可抑制尿酸的合成。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
四、高尿酸血症的常见治疗误区
误区1:根据使用的药物,决定是否需要碱化尿液。
正解:在降尿酸过程中,无论用促进排泄还是抑制生成的药物,初期均需要给予碱化尿液,这与疾病本身有关,而与使用的药物无明显相关性。碱化尿液(将尿pH值维持在6.2~6.9范围内)有利于尿酸盐结晶的溶解和从尿液的排出。
碳酸氢钠(小苏打)是既便宜又有效的碱化尿液的药物,每次1~2g,每日3次,可防止和减少尿酸盐结晶在肾脏的沉积。此外,也可使用枸橼酸钾钠合剂(即SHOHL溶液,含枸橼酸钾140g,枸橼酸钠98g)加蒸馏水至1000ml,每次10~30ml,每日3次。
误区2:肾功能评估中仅需要监测肌酐水平。
正解:随着病情的恶化,肾小球滤过率呈线性下降,可直接、客观地反映肾功能水平。而血肌酐与肾功能的关系呈指数曲线,在血肌酐达到正常值上限之前,其实患者的肾功能已经出现损害,一旦超出正常值上限,才迅速升高。临床中推荐使用eGFR作为评估肾功能的指标,而不能仅依赖肌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