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骨质疏松患者总数已超过2亿,由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每年有130万~160万人次。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仅次于乳腺癌。
中国至少有7000万骨质疏松患者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由于患病人数众多,它已成为世界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国,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视。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迅猛,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和药物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正在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
虽然一提到骨质疏松,大家都不觉得陌生,但能够真正关注并积极预防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骨质疏松在发病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不会感到疼痛难受,往往都是出现骨折后才能引起注意。而且,骨质疏松需要长期治疗,但它的治疗效果不像止疼药、降压药、降糖药那样明显可见,很多人服药一两年以后感觉不到任何变化,只要没出现骨折就认为不需要继续服药了。
因此从骨质疏松的防治来讲,早发现和坚持治疗存在很大问题。国外统计显示,能够长期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不足一半,而中国虽然没有相关数据,但结合临床经验判断,中国这一比例不足20%。
髋关节骨折致死率高
虽然骨质疏松患者众多,但早期患者不会有任何感觉,因此它又被人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然而,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骨骼疏松、易碎,则极有可能出现骨折,而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往往会带来非常严重的致残率甚至致死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骨质疏松也被医生视作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约有50%的人在出现一次骨质疏松骨折后还会再遭受第二次骨折,其中髋关节骨折发生几率最高。
很多人会认为,得了骨质疏松甚至出现骨折都算不上要命的大病,其实骨质疏松带来的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来自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物盐疾病分会的数据显示,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1年内,患者死于并发症的比例高达20%,而存活者中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另外,由于骨质疏松需要在治疗和护理上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一疾病的经济负担也格外沉重。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最新研究显示,美国每年会发生超过200万次的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年医疗花费超过190亿美元,疾病负担高于心梗、卒中和乳腺癌。另外,美国2000万骨质疏松患者每年还会带来高达100亿美元的直接疾病支出,这一数字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哮喘的费用接近。
长期坚持游泳运动可增加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
慢病患者要及早防范
哪些人属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早防范?
骨质疏松往往会在中老年人、绝经妇女和一些慢病患者身上发生。
总体而言,骨质疏松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在更年期后身体雌激素明显下降,此时骨钙流失比例会明显提高。而男性往往是在到了一定年纪以后才更容易出现。
除了性别和年龄这两大风险因素外,有肾脏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血液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都很有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慢性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炎症和长期服药治疗,尤其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会将身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明显提高。
此外,女性绝经过早、具有家族遗传史、体型瘦小、钙质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饮料或浓茶也都是出现骨质疏松的一些危险因素。
可防可治
虽然骨质疏松症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但它却是可防可治的。
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年轻时积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就越多,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越低,因此儿童和青少年是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对象。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在这个时期补充足量的钙、强健骨骼,不但可以应对生长发育需要,更可以获得最佳峰值骨量。
而骨质疏松二级预防的对象则针对有相应危险因素、出现骨量减少的人群。35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有意识地防止骨质疏松发生,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如果从饮食中不能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大部分女性都会在绝经后开始骨量流失。成年人首先要远离各种有可能对骨骼造成损害的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做到饮食健康,每天摄入足量蛋白质、钙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不能过度减肥,不要强调以瘦为美;其次要坚持规律适量的运动并增加日照时间。
如果不能从日常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那么就要考虑钙剂的补充。补钙绝不是“老生常谈”,骨质疏松虽然可怕,每日补充足量钙和维生素D却是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石。在补钙的同时还要增加日晒时间,阳光可以帮助人体产生维生素D,而维生素D可以有效促进胃肠道内钙的吸收,有助于维持适当的血清钙浓度。
至于钙剂的选择,建议选择同时含有维生素D、合成的高浓度碳酸钙制剂,从而帮助人体获得并吸收足量的钙。
骨质疏松治疗是持久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患者会腰背部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畸形,其最大的危害是在轻微外力(如提取重物、站立时或蹲坐位时跌倒)的撞击下,容易发生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胸腰椎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和髋部、腕部骨折。一旦发生骨折,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胸腰椎骨折、髋部骨折还会让患者长时间卧床,老年人有可能因此发生压疮、继发性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普及有关骨质疏松的知识,及早预防、及时治疗骨质疏松,对我们这个老年人日渐增多的社会非常重要。
骨骼有自己的新陈代谢,参与骨代谢的主要有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破骨细胞侵蚀吸收衰老、被破坏的骨组织,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凹陷(这个过程我们称为"骨吸收"),同时成骨细胞分泌新的骨基质加以修复,并把自己埋藏骨基质中成为骨细胞(这个过程叫"骨形成"),骨吸收——骨形成的过程相互交叉衔接,不是截然分开的。从吸收到修复称为一个骨代谢周期,时间大约是4周,周而复始,完成骨的新陈代谢。儿童和青年人,骨形成的过程快于骨吸收,因此骨骼不断发育生长,骨质量不断增加。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吸收骨过程快于骨形成,因此骨量丢失比较快,出现骨质疏松。如果发生了骨折,在受伤部位的骨代谢就会活跃起来,这是骨折愈合的基础条件。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的愈合时间一般是6—12周,老年人会相对慢一些。因为机体老化,成骨细胞的修复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减弱,则破骨细胞的活性相对增强,新骨形成缓慢,这也是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愈合延迟的原因。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主要有基础治疗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治疗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抗骨吸收、促骨形成、激素替代、中医中药等治疗。这些治疗的目的,是减少骨骼中矿物质的丢失,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提高骨质量。这些干预是在骨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治疗过程也是比较缓慢的,需要坚持用药。有研究表明,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1-3年的患者,发生非椎体骨折的人约为3例/100病人/年,对照组约为3.8例/ 100病人/年 。而坚持服用6-10年的患者,发生非椎体骨折的约为3.2例/100病人/年,对照组约为4.7例/100病人/年。
一般来说,骨质疏松治疗周期至少1年,1年后经过评估,可以短时间休息。如有条件,最好坚持规范用药,多数患者的骨密度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选择因人而异,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病、有无过敏史,所以患者一定要经过专业医生诊断,不要效仿他人随意用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的骨病,是机体老化的表现之一。通过及早预防,可以延缓它的发生,减轻它的危害。对已经确诊的骨质疏松症,应坚持治疗,打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