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并且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人体的骨量整体变化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一生骨量整体变化规律为:
10岁左右骨骼在冲刺,40%的骨骼在会在10岁左右以冲刺的速度形成,男性比女性晚一两年。
30岁左右时,人体内骨量累积达到一生中的高峰期,骨骼最强壮。
35岁:骨量“下坡”,骨量达到骨峰值后开始大量流失,每年骨丢失率为1%以下,骨骼自然老化。
50岁:女性骨质流失加快,每年骨丢失率为2~6%,2/3女性提早遭遇骨质疏松。
60岁:骨量临界线,骨丢失减缓,每年骨丢失率为1~2%,大部分人群饱受骨质疏松困扰,易引发骨折。
从人体骨量的整体变化规律来看,人的骨骼总体呈现“正常——减少——疏松”的趋势。
随着年龄增长,30岁骨量达到峰值,之后成骨细胞活性逐渐降低,骨的有机质的合成能力不断下降,胶原蛋白不断流失,导致类骨质的生成减少,骨量趋于下降,这就是骨量减少。
得知骨量是否减少要通过“骨密度”检测,骨密度,即“骨骼矿物质(主要是钙)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主要指标,以每平方厘米克(g/c㎡)表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骨骼老化不只是钙流失,钙、镁、磷流失只占20%,更重要的是80%的骨胶原蛋白流失。胶原蛋白流失,使得钙镁磷无法沉积在骨骼中,从而导致骨量会减少。
除了年龄因素,骨量减少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钙摄入不足、只补钙忽视胶原蛋白的补充、缺乏维生素D、晒得不够、缺乏运动、女性绝经、不恰当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药物刺激等。
那么骨量减少意味着什么呢?骨量减少是一种全身性的退行性骨老化现象,它使骨骼结构发生变化、功能衰退,几乎全身各部位的骨骼疾病都与骨流失、骨量的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