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我在美国治痛风》的文章在微信上频繁刷屏,但实际上该文的作者或许仅仅是一位幸运儿。文章大意为:“作者因痛风在国内就诊,被告之该病不能治愈,终身须忌海鲜,于是几年远离美食,而症状仍频繁发作。直到五年前邂逅一位美国医生,接受别嘌呤醇阶梯治疗后,啤酒海鲜都不再忌口,而痛风也再没发作过。”
这篇文章好像颠覆了“痛风患者不能喝啤酒吃海鲜”的既有观点,所描绘的“饮食不忌口、痛风不再发、疾病被根治”的美好愿望迎合了痛风患者,这让人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所希望的那个“真相”。
内源性代谢紊乱是引发痛风的主要原因
痛风源于高尿酸,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终产物,由此很容易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痛风患者要禁忌高嘌呤饮食。这句话部分正确,但不够全面。高嘌呤饮食的确是诱发痛风的常见因素,痛风患者对此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痛风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才是主要原因,外源性高嘌呤食物只是诱因之一。
所以,对痛风患者的低嘌呤饮食原则,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尽管对所有富含嘌呤的食物不能一概忌口,但仍需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虽然饮食对尿酸水平的影响有限,单纯的饮食调整往往也达不到治疗效果,但绝不意味着饮食控制对痛风治疗不重要。
而文章引述美国医生所说“基本不用改变饮食习惯”,以及作者自己宣称“ 重回美食世界,随意食用海鲜”,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会对疾病控制造成不利影响,诱发痛风发作。
亚裔人群用别嘌呤醇可能有严重副作用
文章的第二个不妥之处在于医生对别嘌呤醇的使用。别嘌呤醇是一种经典、常用的痛风治疗药物,能够阻止体内尿酸的合成,从而降低尿酸浓度,预防痛风发作。
而文中美国医生让作者“每天吃400 毫克别嘌呤醇片”,然后再减量、维持用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让作者诧异并感叹于“ 中国大陆的医生都说一天只能吃100 毫克。”很显然,那位美国医生的做法过于大胆,是危险且欠妥的。别嘌呤醇有一个诱发严重超敏反应综合征(AHS)的药物副作用,常见表现是剥脱性皮炎,可能导致全身大疱性皮肤剥脱,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而且这种副作用常常在开始用药的前几个月内发生,剂量越大,发生几率也越大。
别嘌呤醇的AHS 副作用发生与否,与一种叫做HLA-B*5801 的基因密切相关。白种人携带这种基因的阳性率仅为2%,但亚裔人群中,该基因的阳性率高达6%~8%。鉴于此,美国早已发布痛风治疗指南,建议在使用别嘌呤醇前,对亚裔高危人群进行HLA-B*5801 基因筛查。同时,美国指南还指出,药物初始剂量必须不超出每天100 毫克,如果有中重度慢性肾脏疾病,初始剂量应小于每天50 毫克,然后再逐步增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