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痛风急性期广泛使用的止疼药,秋水仙碱算是痛友们家喻户晓的药物。不过正所谓经得住多少赞美,就要承受多少“诋毁”。对于不怎么熟悉秋水仙碱的患者来说,此药在他们眼里可谓“毒药”一般的存在。
“吃了拉肚子!”
“秋水仙碱伤肝又伤肾!”
“这药完全不止疼!”
总之,1000个痛风患者, 对于秋水仙碱就有1001种看法。那么,如何才算是真正懂得了秋水仙碱的正确使用方法,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好了。
1.吃的越早,效果越好
在前几篇的推送之中,小编曾说过这样一个原则:痛风急性期,越早给药效果越好。虽然这对于所有的痛风止疼药都适用,但这放在秋水仙碱上,却有另外的意义 。
虽然目各国指南,都倾向于使用NSAIDs(非甾体)而非秋水仙碱作为痛风发作的第一药物。但由于秋水能够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干扰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选择素的表达,从而导致该药物具备与NSAIDs(非甾体)和糖皮质激素大为不同的药物效应。其最为具体的地方表现在“抑制痛风发作“一事之上。
在大量的临床资料当中,都记载着痛风患者若能觉察到痛风发作的首个征象,就用上低剂量口服秋水仙碱的话,便能大几率终止刚刚开始的发作。
而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推测也与秋水仙碱本身的药物特性相关。由于该药还具备抑制细胞活性并抑制有丝分裂的特性,所以相较与其他药物,秋水仙碱能更早阶段的抑制痛风炎症的生成。简单说,就是秋水仙碱能压制痛风炎症的扩大,而当炎症完全扩大之后,此种效应则会减弱。
一份来自uptodate(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治疗方案显示,如果痛风患者曾服用秋水仙碱有效,对于未超过36小时的患者,考虑使用秋水仙碱而不是口服糖皮质激素作为二线治疗。如果急性发作已持续超过36小时,则一般不以秋水仙碱作为一线治疗,因为这时该治疗带来改善的可能性降低。
总之,如果你适合服用秋水仙碱,自发病的36小时之内,越早吃该药,效果越好。而对于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患者,则应偏向于NSAIDs(非甾体)或糖皮质激素。
2.剂量越大,问题就越多
其实,秋水仙碱之所以容易出现腹泻等副作用,与其服用剂量明显相关。
在一份研究文献中,曾证实过这样一个事实。秋水仙碱大剂量与小剂量两组组患者,在服药4~6 h最高血药浓度相近,均> 6ug/l,并发现当血药浓度达6 ug/l即能明显减少早期痛风患者关节的疼痛,再增加秋水仙碱的剂量,只能增加其不良反应而治疗作用不增加。也就是说,秋水仙碱吃多吃少,效果相当,但是大剂量服用,就极易产生腹泻等各种不良反应。而这一结论,也在近年来的各国痛风治疗指南中,予以了肯定。
由于我国秋水仙碱多采用0.5mg剂量,所以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案可调整为:
开始 1.0 mg ,1 小时后再服用 0.5 mg,12 小时后,如有必要,可再服用 0.5 mg(全天剂量不超过2mg)。之后每天服用 0.5 mg 两到三次,直至疼痛症状缓解,通常不超过两周。而预防性剂量只需每日0.5mg或1mg即可。
3.另一种推荐用途
正因为秋水仙碱具备减弱痛风炎症生成的特性,所以临床指南中,更倾向于将秋水仙碱作为防止降酸期间复发的第一选择。不过还是那句话,对于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患者,应当换药或在医生指导下作出权衡。
最后再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1.自发病起36小时之内,越早服用秋水仙碱,效果越好。
2.若能提前感觉痛风将要发作,低剂量口服该药可一定概率终止发作。
3.小剂量与大剂量服药效果相当,且副作用更少,切记吃少不吃多。
以上3招,都get到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