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骨关节炎详情

“春捂秋冻”确有依据,但这4类人何时穿秋裤得听自己的

来源:新浪网时间:2018-11-06浏览量:1,667次


随着温度降低,街头不少小伙伴都提前入冬,羽绒服、大棉袄、雪地靴轮番出场,但总有那么几股清流,倔强的露着膝盖和脚踝,从不知秋裤为何物,美其名曰,“秋冻”。但是,“秋冻”是这么个冻法吗?

夏天炎热人出汗多,体内的盐分丢失较多。夏天时人的毛孔都是张开的,而秋天渐渐转凉,毛孔开始收缩。如果天气稍冷就急着加衣服,皮肤未经严寒的锻炼,可能会导致抗寒能力下降。这时候,要冻一冻,让身体逐渐适应低温环境。

另外,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受风,容易感冒。

“秋冻”并不是挨冻

但是,“秋冻”绝不意味着挨冻,脚、颈部、腹部和肩膀等一些部位应该多注意保暖。增加衣服时,以不出汗、外出稍微有点儿寒意即可。

“秋冻”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意思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秋冻”非人人适合

当然,“秋冻”也要因人而异。气温变化作为一种物理变化,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容易导致人出现脑出血、脑梗死,个别人甚至会出现猝死,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患者千万别“秋冻”。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较弱,也要注意保暖。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以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保健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津。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能够接受的人可长期坚持。

“秋冻”是人们耐寒锻炼的一种体现,这是针对健康的人而言。但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大,不利于某些疾病的控制。所以,以下四类人不能“秋冻”。

1 心脑血管病人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有心脑血管旧疾的老人,每天起床前要注意放慢动作,睡醒后不要马上起床,可先在床上躺几分钟,顺便动动手脚,抚摸一下脸部,让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然后再慢慢地起床,动作不能太快,防止血管骤然收缩。

2 哮喘、支气管炎病人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后引起感冒、咳嗽,还会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气中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主要是不能感冒,因此保暖对他们很重要,要及时地增减衣物。另外,这类病人要注意多补充维生素,多吃补肺和补肾的食物。”

3 胃肠道不适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而且有些人在深秋还吃冷饮,有些人则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容易引发胃病,尤其要注意。

人体受寒冷的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胃溃疡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有溃疡病的患者也不宜秋冻。

4 骨关节病患者

骨关节病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患有此类疾病的老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骨骼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media@jiankangguge.com)

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免责条款 版权说明 广告与服务 加入我们 机构合作 案例分享 投稿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